“先立后破”——这是平安银行行长冀光恒在平安银行2023年业绩发布会上,谈及架构改革时用的一个词。“战略改革”“架构调整”,是这家5.6万亿明星银行业绩发布会被屡屡问及的事项。
冀光恒直言,架构改革不是换个一把手就要推倒重来一次,而是正视并解决过往高速阶段积累的问题,使自身更具特色和竞争力。
在他看来,优秀的组织架构能更好地服务于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平安银行通过拆解核心职责、腾挪整合资源、减少架构层级等一系列举措,精简总行,做强分行,实现了对干部的择优聘任。
在平安银行的营收同比下降8.4%的眼下,以增收节支为目标的战略改革,即着眼于长期主义,也显得现实而迫切。
值得一提的是,平安银行初成型的新管理舰队,对于去年剧烈收窄37个基点的息差,有了成熟的应对思路。
架构改革阶段性成果显现,新班底成型
券商中国曾率先报道平安银行变阵:在公司金融板块取消了行业事业部建制,将原来的六大行业事业部合并为战略客户部,在零售金融板块也进行了部分团队的裁撤整合,分行班子大换防,引起行业高度关注。
在阐述架构改革初衷时,冀光恒提及了几项重要考虑因素:一是做强腰部,在全国经济地域化分化的情况下,要让指挥打仗的人在前线有更多决策权和资源配置权;二是坚守分行阵地,杜绝“总行脑袋过大”的局面;三是对于周期性、波动性较大的行业,事业部制并不适配。
“这件事情我是跟所有一把手进行一小时面对面谈话、班子成员高度一致,以及咨询公司麦肯锡的共同认知。过去在以条线为主的基础上,零售起了很大作用,但现在面临新的市场变化,我们要做一些及时的调整。”冀光恒说。
在新班子的规划里,架构改革后的总行主要职责有两块:一是制定大的信贷政策,二是及时调整FTP(资金转移定价),用以支撑各分行差异化发展。
冀光恒表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推敲,架构改革项目克服了困难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包括但不仅限于:
一是总行、分行职能实现转型:总行转型为服务型、赋能型组织,为分行提供人、财、价、险等方面的后备保障和管理支撑;二是分行转型为经营主体,成为属地关系、客户、业务、资源集中的主战场;三是强化了总分协同,理顺了总行和分行的关系,打破条线壁垒,改变“竖井式”管理模式。经营转向以分行为主,通过重点分行的调研,畅通总分行的意志传导;通过加大对分行的授权,对重点分行实现定制化的配置资源,提高其综合经营能力。
总行层面新的组织架构已经基本落定,而新的班子成员也基本成型。本次业绩发布会上,冀光恒专门介绍了一同亮相的几名分管高管。
副行长杨志群,原兼任深圳分行行长,目前分管对公业务(包含资金业务);总揽财务要职的是项有志,他也是副行长兼首席财务官,多年的元老级人物;行长助理张朝晖,原兼任上海分行行长,目前分管零售业务;董秘为熟悉资本市场业务的周强;党委委员,拟任行长助理兼首席风险官吴雷鸣,原西安分行行长,审批员出身。在对140多个部门正职和分行行长做“背靠背”无记名投票打分中,吴雷鸣排名第一。吴雷鸣将接替已获聘为中国平安总经理助理的郭世邦,分管风控。
冀光恒表示,将来理论上总行的行领导要有分行行长的经验,部门总经理也要做过分行行长,要熟悉银行的核心业务,至少要包括信贷、会计、资金、科技、储蓄等部分。
管控高风险业务,提升中低风险客群占比
“平安银行过去的高息差主要来自于资产的高利率,而不是负债端(成本)低。”冀光恒在直面“息差下行过快”的质疑时坦言。
他和班子成员非常清楚地意识到,情况早已不同往年——资产端的收益掉得很厉害,而吸收负债的成本却在水涨船高。
平安银行2023年年报显示,平安银行去年发放贷款和垫款平均收益率5.43%,同比 2022年下降了整整47个基点。企业贷款平均收益率4%,同比2022年上升10个基点,主要受外币市场利率上升影响;个人贷款平均收益率6.58%,同比2022年大降80个基点,主要是因为该行加大抵押类贷款投放力度,加强对普惠、消费等重点领域的政策支持,贯彻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所致。
而在负债一端,2023年,平安银行吸收存款平均成本率2.2%,同比2022年上升11个基点。这主要受外币市场利率大幅上升等因素影响,外币存款成本率上升,事实上人民币的存款成本率同比还是下降了9个基点。
在资产端收益下降而负债端成本上升的两端挤压下,平安银行2023年的净息差为2.38%,较2022年的2.75%减少了整整37个基点。尤其是去年四季度,平安银行净息差低至2.11%,仅较第三季度的2.3%就减少了19个基点。
这必然引起高管的重视,多名行领导从分管视角表达了对保息差的看法。
冀光恒表示,在此前零售转型、经济高涨过程中,平安银行做了很多高息差的产品。在经济下行过程中,这一部分产品承压。因此,自2023年以来,平安银行对高风险的零售产品采取压缩措施,暂时放弃高营收模式,避免零售贷款的“破窗效应”,保障存量资产软着陆。据其透露,平安银行去年下半年将高风险零售信贷压降了超1000亿。
“今年平安银行对公业务的压力在存款,零售业务的压力在贷款。目前对公存贷款恢复性增长得很好,资金业务也较好。对公跟零售需要互相帮扶,对公业务要顶上去,为零售争取喘息的机会。”冀光恒说。
冀光恒还直言要向招商银行学习,因其负债成本比平安银行低约60个BP。
平安银行副行长兼首席财务官项有志和行长助理张朝晖,则都提及了主动管控高收益、高风险业务和管控负债成本。
行长助理张朝晖介绍,平安银行零售业务方面要控制好风险,针对不同的客群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优化风险成本等四类成本,将一些高风险、高定价的客户群逐步压降,提升中低风险客群的占比,进行组合管理。
“主要针对一些优质客户通过大数据精准化推送,管理成本通过数据化经营进行成本压降。”张朝晖说。据其透露,今年前两个月,平安银行负债持续增长,市场占有率表现优异。
副行长兼首席财务官项有志则表示,平安银行自去年下半年就已经主动管控了高收益、高风险业务,这也是该行短期营收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负债端我们一定是要持续发力的,实际上三四年前我们就开始做负债成本的压降工作。最高点高于行业平均数,比较多的负债成本就是存款成本;到现在如果把本外币合在一块,我们跟八家股份制银行是接近的。如果单纯人民币(存款),我们与行业平均水平还有一些差距,但我们一定会把负债成本降下来。” 项有志说。
已落实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成立专项工作组
房地产业务风险,是投资者关注的重点。
根据平安银行2023年年报,截至去年末,该行承担信用风险的涉房业务主要是对公房地产贷款,余额为2553.22亿元,较上年末减少281.62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贷820.05亿元,占比2.4%,较上年末下降0.4个百分点,全部落实有效抵押,平均抵押率40.9%,95.8%分布在一、二线城市城区及大湾区、长三角区域;经营性物业贷、并购贷款及其他合计1733.17亿元,以成熟物业抵押为主,平均抵押率48.7%, 94.1%分布在一、二线城市城区及大湾区、长三角区域。截至2023年末,该行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0.86%, 较上年末下降0.57个百分点。
在接受券商中国记者专访时,冀光恒透露,平安银行在推动房地产业务稳健发展方面,做出了如下举措:
一是积极落实城市房地产融资的协调机制。平安银行目前已成立专项工作组,其本人就在工作组里,落实协调机制。目前该协调机制已纳入了全行2024年重点工作,从总行到各地分行,要求审批、风险、业务条线开展平行作业,建立审批前置和绿色通道支持机制,优化业务流程,健全尽责、免责制度,加快清单项目的评估和落地效率,精准提供信贷支持。截至目前,平安银行已经对齐了清单项目2223个,该行后续将按照部署把握好各个时间节点,积极推动项目落地。第二是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据冀光恒介绍,截至2023年末,平安银行的存量开发贷款中,非国有房企的余额占比达到67.5%,占据大头。去年12月,平安银行与非国有房企专门召开了座谈会,会上定制化推出7大类、15条的支持举措,覆盖了延长贷款期限、提高预售资金使用效率、加大城市更新融资支持、降低贷款利率、扩大债券投资、盘活存量资产、提升按揭服务质效等企业最为关切的领域。今年平安银行将会推进这些举措的深化,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同时积极引导和支持合作房企投身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设施等三大工程。第三是加强房地产信贷风险管理。冀光恒表示,现阶段平安银行房地产行业风险化解进入关键阶段,该行既要处理好存量风险,同时也要防范新的风险生成。在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下,监管部门高度重视项目的风险管理,要求严格落实资金的封闭运行,做好项目风险和主体风险的隔离。平安银行将会认真落实这些要求,既对自身资产负责,更对购房者负责。
本文地址:http://www.chinaxhk.net/finance/48469.html -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上述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故本网对其真实性不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网站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