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放缓扩张脚步、守住风险底线,进而寻求风险与收益的新平衡点是平安银行契合经济新周期的前瞻布局和发展思路,也是平安银行回报投资者最大的诚意和底气。
上周,平安银行发布了首份上市银行年报。2023年,虽然受到让利实体经济、净息差有所下降等因素影响,平安银行营业收入有所下滑,但仍实现了464.55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2.1%,一如既往地延续了稳健发展的策略。
“增利不增收”的背后,还有一个原因——自去年下半年起,根据整体经济环境,平安银行主动管控了高收益、高风险业务,前瞻性地调整优化资产结构。正所谓“低估蓄力待飞翔”,这是一次短期阵痛、长远利好的调整,为其穿越周期积蓄更多的力量。
虽然这份成绩单在市场预期的“情理之中”,但仍有 “意料之外”。2023 年度平安银行计划分红比例从2022年的12%大幅提升至30%,这一方面体现了平安银行注重股东回报,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平安银行资本内生平衡充足,也体现了平安银行对自身发展的信心和底气。
01新商业范式未雨绸缪的变革力:主动优化业务和组织架构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这份坚实的信心和底气来自未雨绸缪地战略性业务调整。一直以来,延续“敢为天下先”深圳精神的平安银行,都稳扎稳打地走在自我革新的路上——在市场繁荣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业务拓展,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市场调整时,能够迅速调整业务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保持企业的稳健运营。
自2023年二季度以来,平安银行延续主动而为,战略提高零售“安全性资产”的占比,实现更加持续的发展。从战略口号的变化中可见一斑——从“零售突破”到“零售做强”,这意味平安银行的零售资产端不再拼规模,而是重点对资产和客群结构优化,降低整体风险水平。
在不确定性增加的时代,平安银行意识到仅仅依靠扩大业务规模来弥补价格下降的空间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前瞻性地针对高风险零售信贷进行压降。这是造成“增利不增收”主要的压力之一,同时也体现了平安银行在风险管理和业务优化上的决心,即以短期阵痛来换长期可持续发展。
不过,在平安银行业绩发布上,平安银行党委书记、行长冀光恒表示,这并不会动摇平安银行坚持零售业务的战略核心地位。“我们主动转型,零售业务短期内面临一些挑战,需要‘对公做精’支持补位,为零售转型争取时间;同时,我们会更加坚决加强精细化管理和成本管控。”
冀光恒认为,零售和对公要相互补位。从全球经验看,国外银行的零售业务在经济周期中都遇到过阶段性的下滑,而对公业务在经济周期中能对冲单一零售业务的波动。
在2023年年报中,这种补位效应最直观的体现为调控零售贷款和对公贷款增速的对比。2023年末,平安银行个人贷款余额19777.19亿元,较上年末下降3.4%;2023年末,企业贷款余额14297.9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5%。
然而,这样的结构优化对平安银行长期客户运营而言,却是件好事。冀光恒表示,零售业务高速发展一段时间后,也需要从对公业务中找到新的零售客户增量,通过公私融合挖掘企业中的个人客户金融需求,弥补依靠零售“单打独斗”的获客瓶颈。
此外,为了更好地服务发展和经营战略,平安银行更是未雨绸缪先行组织架构改革,精简总行、做强分行。过去半年,通过精简总行架构、整合事业部、强化分行权限等方式提升综合经营效率。对于改革成效,冀光恒透露,此次调整在总行层面已经基本落地,分行还在进行中。是否达到成效,需要看两三年后的业绩和市场反应。“目前初步的效果是,总行的效率明显提升了,支撑分行的能力、总行跨部门的合作氛围也在改善。”
02新商业范式底线思维的防护力:进一步构牢风险底线
“人有所不为也, 而后可以有为也。”
对于一家金融企业而言,最大的底气一定是来自风险防护能力。同时,对于一家奉行长期主义的企业而言,构筑底线思维的防护能力,才能走得稳、走得远。所谓底线思维,就是居安思危,凡事从最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毕竟,任何一次市场风险都是检验金融企业风险防护能力的试金石。
在2023年年报中我们可以看到平安银行的资产质量仍旧保持稳定,风险抵补能力保持良好。截至2023年底,该行不良贷款余额约为360亿元,不良率1.06%,同比上升0.01个百分点。不良率的微小上升,主要由于零售资产质量阶段性承压,特别是信用卡、新一贷等信用类贷款,在经济周期中风险暴露加快。这也是该行主动收紧不良认定标准后的主动暴露,进一步构牢风险底线。
冀光恒预计,虽然零售信贷风险短期内仍承压,但不良新增金额预计较2023年有所下降。目前平安银行正通过,包括优化资产组合,做大低风险产品、做优高风险产品;落实风控长效机制,加强单笔和组合业务问责;强化风险全流程管控,全面提升贷前、贷中、贷后一体化能力;升级风险管理体系,构建零售风险多维模型结构等举措,加大零售资产质量管控,争取零售不良生成逐步缓解。
虽然不良小幅上升,但是逾期贷款余额及占比较上年末实现双降;逾期60天以上贷款偏离度及逾期90天以上贷款偏离度分别为0.74和0.59;拨备覆盖率达277.63%,风险抵补能力保持良好。
同时,平安银行2023年在房地产行业授信的风险防范和质量管控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底,该行承担信用风险的房地产相关业务余额合计 2841.96亿元,同比减少 394.39亿元。同时,房地产业务风险敞口继续缩小,对公房地产贷款较上年末减少281.62 亿元,95.8%的房开贷分布在一二线城市及大湾区、长三角等发达地区,2023 年末,对公房地产不良率仅0.86%,较上年末下降了0.57个百分点。
对于涉房业务的后续开展,平安银行在年报中表示,该行将继续落实中央政策导向和监管要求,重点支持保障性住房、刚需和改善型商品住房开发建设以及租赁住房建设运营,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在冀光恒看来,现在房地产行业风险化解进入了关键阶段。“从全行业角度,我们既要处理好存量风险,同时也要防范新的风险生成,为风险化解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尤其在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下,监管部门高度重视项目风险管理,要求严格落实资金的封闭运行,做好项目风险和集团本体风险的隔离。我们会认真落实好这一要求,既对银行自身资产负责,更对千千万万的购房者负责。”
03新商业范式蓄力未来:新一轮成长周期可期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主动放缓扩张脚步、守住风险底线,进而寻求风险与收益的新平衡点是平安银行契合经济新周期的前瞻布局和发展思路,也是平安银行回报投资者最大的诚意和底气。
虽然在这样的调整下,平安银行短期内息差会有所承压,但更为干净的资产负债表也将有利于平安银行在经济复苏信号确定时,相较于同业更早地开启新一轮的成长周期。
因此,不少券商认为平安银行基本面寻底,看好该行未来发展,认为该行将重归风险与收益的再平衡。中泰证券研报分析认为,公司在经济低谷期修炼内功,调优客群,调降风险偏好,预计2024年能看到公司做实资产质量、红利释放。
国泰君安研报认为,受外部需求修复缓慢、金融让利实体,和内部结构调整、业务转型的双重影响,平安银行业绩增速阶段性承压。但当前重在夯实内功、提质增效、动态调整,与外部大环境相适宜,并兼顾多方利益相关者,谋求长期共赢和可持续发展。
作为中国内地首家上市的股份行,多年来平安银行一直坚持“金融为民”、服务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站在5.59万亿元资产总额的台阶上,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平安银行在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的同时,也正在为起跳积蓄更多能量。
展望未来,冀光恒指出,2024年银行业经营环境仍面临挑战,平安银行将会继续全力以赴,保持稳健经营,确保战略改革举措落地,提升经营业绩,积极优化资本效率和回报率,努力为投资者创造更大价值。
本文地址:http://www.chinaxhk.net/finance/48723.html -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上述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故本网对其真实性不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网站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