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美国技术封锁与“科技脱钩”压力,我国高科技企业如何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以周红玫为组长的这支团队基于15048家中国高科技上市企业数据,发布一项名为《柔性突围:技术封锁下我国高科技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之路》的研究报告,提出中美科技脱钩显著促进了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资源柔性与文化柔性在创新突破中发挥关键调节作用。研究团队历时两年深入海康威视、科大讯飞、吉利等数十家代表性企业调研,揭示了“压力倒逼创新”的内在机制。
科技脱钩成创新催化剂 资源与文化“双轮驱动”成效显著
据团队成员阮义草介绍,2018年以来,美国通过“实体清单”制裁、技术出口管制等手段推动中美科技脱钩,导致我国部分企业短期内面临供应链中断、技术获取受阻等挑战。但长期来看,这种压力显著激发了企业自主创新动力。
华为“鸿蒙系统”突破操作系统垄断、科大讯飞实现智能语音技术国产替代、吉利自研7纳米车规级芯片等案例,印证了“技术封锁倒逼自主创新”的路径。研究进一步发现,资源冗余度高、文化开放性强的企业创新提升效果更显著:高资源柔性企业创新敏感性比低资源柔性企业高64%,而高文化柔性企业的创新响应速度提升41%。
政企协同构建“柔性生态” 差异化策略应对行业异质性
该团队提出“双轮驱动”政策建议:
资源柔性提升:政府需精准配置资源至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战略领域,设立“专精特新”技术孵化基金,推动长三角、珠三角建立区域性技术共享平台;
文化柔性培育:企业应建立授权式管理模式,构建容错机制,通过跨文化培训增强团队创新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行业受脱钩影响差异显著。信息传输、生物技术等对外依存度低的行业创新提升明显,而精密制造等高度依赖国际供应链的行业则面临短期抑制。对此,研究建议对成熟技术领域加大政策扶持,对新兴技术领域鼓励早期布局。
全球供应链重构下的中国方案
这项研究为逆全球化背景下的创新突围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我国约76.5%的受制裁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拓展新业务实现转型,表明“以开放应对封锁、以创新突破壁垒”的战略有效性。
研究团队建议,未来需加强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参与,推动“一带一路”沿线技术合作,同时警惕美国可能扩大的“多极技术联盟”围堵。正如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调研中所言:“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中国科技企业正在压力中锻造不可替代的竞争力。”
相关论文:《转危为机:中美科技脱钩如何倒逼企业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已被《科研管理》期刊收录,相关政策建议获海南省政府采纳并获省长批示。
数据支持: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Incopat专利数据库
图表:详见研究附录(企业受制裁数量趋势、创新绩效调节效应模型)
本文地址:http://www.chinaxhk.net/keji/53796.html -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上述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故本网对其真实性不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网站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