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最穷土地”的振兴故事过去:日报“小事”撑起特色“大产业”。
种一亩稻,养一头牛,种一棵果树,绣一朵沙日朗花……深秋是收获的季节。在曾经被称为“最穷的地方”的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人民以“日常琐事”支撑着特色“大产业”走向繁荣,成为乡村振兴故事中的英雄。
大米“金米”:好吃又好看。
“过去,那是一片白色的盐碱地。现在种水稻,亩产超过500斤。村民年收入可高达10万!”15日,在科右中旗耐盐碱稻田里,王琦正忙着收割2000多亩耐盐碱水稻。现在,他已经成为当地的一个大型水稻种植者。
连日来,科右中旗杜尔吉镇双金嘎查万亩稻田进入集中收获期,金色的稻田在秋风中弥漫着稻香。
当地农民刘长龙熟悉收割机的操作。“我家种了200多亩水稻,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科右中旗杜儿集镇双金嘎查党支部书记韩玉婷介绍,双金嘎查有农牧民238户,其中水稻种子户200户,每户种植面积100多亩,平均亩产1100公斤左右,户均收入8万多元。
记者了解到,科右中旗杜尔基镇水稻种植面积5万亩,覆盖8个嘎查、2000多名农牧民。预计今年杜尔基镇水稻总产量将达到5500万斤,产值7700多万元。
如今,“兴安盟大米”在国内外都获得了良好的声誉。除了好吃,它也很漂亮。
在乌兰浩特市伊勒里特镇稻田公园,3D彩色水稻山水画呈现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观,吸引游客前来拍照。
水稻景观、水稻种植、领养农业等农业与旅游融合的新形式,实现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从花园到公园,从乡村到景区,从民居到民宿。
“扶贫牛”变成了“致富牛”。牵着牛鼻子走过“牛”的日子。
“库存可以有10头牛,现在我过上了‘牛’日!”突泉县永安镇新立村的贫困户胡自豪地向记者展示。
2017年之前,胡的老两口非常穷,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们在村里走的时候不敢抬头。”
2017年,胡夫妇借助扶贫奖和“畜牧业重建突泉”贷款,购买了4头安格斯基础母牛。今年年初以来,他家又添了5头新犊牛。“这几年,我家陆续卖了7头小牛,增加了7万多元。”
目前,兴安盟有养殖肉牛的农户3.4万户,年人均收入2000元。全联盟肉牛、奶牛养殖总规模100多万头,通过构建肉牛、奶牛全产业链,实现产值355.7亿元。
果园改变花园:采摘刷新销售。
科尔沁镇的苹果园里,苹果散发着阵阵清香,王洪光迎来了一年中硕果累累的收获季节。
王洪光告诉记者:“去年苹果生产很好,销量很旺。1公斤苹果的采摘价格在10元以上。园区内苹果卖完不入市,仅卖苹果一项年收入就达10多万元。”
果业的发展不仅使王洪光的收入翻了一番,也给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机会。
村民高永贵就是受益者之一。前年,他以每亩500元的价格,将20亩耕地转让给科右前旗洪光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
“把土地流转出去,今年可以在合作社工作7个月,业余时间可以照顾家务。”高永贵说,过去1亩玉米不是成本,最高收入500多元。现在,在合作社里,不需要输入cos就可以获得500元
年纪最大的“绣娘”已经70多岁了,坐在家里也能增加收入。最高年收入可达17000元以上,最低年收入4000元以上。
目前,合作社已聚集6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农牧民2200余人,直接或间接带领1000余人制作蒙古族传统刺绣服饰和工艺品。
如今,兴安盟沐浴着时代的新风,畅想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不仅让农牧民生活得更健康,也让乡村变得美丽,提升了他们的气质。
兴安盟委书记张晓兵表示,要把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使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果更加可持续。
本文地址:http://www.chinaxhk.net/new/15272.html -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上述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故本网对其真实性不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网站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